“科技金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旨在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推动制度变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金融机构在新时代新征程支持国家战略、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全球变局与中国科技金融的时代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格局重构与新兴技术的产业变革深度交织,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竞争优势的核心。历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都包含着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顺应时代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金融体系在其中至关重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科技金融赋予了时代使命。
科技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逻辑框架:科技金融持续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一是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金融资源与新质生产力企业长周期需求;二是通过政策传导引领金融资源有序流向新质生产力企业;三是运用金融科技风险管理化应用精准识别并支持企业创新与成长。
各国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体系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美国拥有全周期股权融资体系,推动VC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日本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德国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以色列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私人资本;印度促进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发展。
“科技金融政策+科技金融工具”双轮驱动赋能新质生产力
金融政策端:创业投资方面,打造“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培育多元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激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健全退出机制。银行信贷方面,激励机构加大投放:央行政策引导,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保险方面,引导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建立补偿机制,鼓励产品创新,提供战略产业特色支持。资本市场方面,支持各板块统筹服务科技企业:重视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提供多元金融服务。
金融工具端:创业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创投机构活跃,长期资金积极参与,创业投资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信贷融资渠道渐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提高,科技类贷款增速快。科技保险护航作用渐显: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险种基本覆盖科技研发全周期,投保企业数量和保障金额明显增加。资本市场服务能力提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各司其职,科创债市场迅速扩容。
挑战和建议:针对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的耐心资本不足、机构投资者比例低、金融工具支持力度不足等挑战,提出建议。创业投资方面,着力培育耐心资本,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向标。银行信贷方面,构建合理风险分担机制,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挖掘科技保险服务新增长点。资本市场方面,更为重视投资端发力,培育长期投资生态,加强发债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