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消费变迁这八个趋势

  • 来源:凯道咨询
  • 发布时间:2025-04-25 10:21
  • 6857 次阅读


基于德勤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梳理了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8大核心趋势。

  • 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宠物陪伴。

  • 消费者偏好多元化,「情绪价值」与「质价比」受追捧。

  • 泛二次元用户规模扩大,IP经济加速渗透。

  • 理性、实用主义盛行,健康和数字消费理念向全年龄段渗透。
  • 情绪价值需求高涨驱动品牌创新,“IP+”营销升级。
  • 国货品牌加速全球化,探索海外新增量。
  • 品类端:带来情绪、悦己和陪伴价值的品类(如酒类、化妆品和宠物等)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零售端:即时零售快速增长,专业专卖店、超市等传统线下业态恢复不及预期。

1. 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有3个明显的改变: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宠物陪伴。

(1)银发经济崛起。
老年群体规模快速扩大,催生养老、健康、休闲娱乐新需求。

(2)家庭小型化。

单身经济、小型家庭比例提高,便捷化、个性化产品更受青睐。

(3)宠物经济持续升温。

养宠渗透率提升,带动宠物食品、医疗、服务市场增长。

2. 消费者偏好多元化,「情绪价值」与「质价比」受追捧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功能性需求、炫耀性消费,到追求极致低价,再到如今的情绪价值消费和质价比(高品质+合理价格)。品牌需兼顾产品实用性与情感共鸣,才能赢得市场。

2. 消费者偏好多元化,「情绪价值」与「质价比」受追捧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功能性需求、炫耀性消费,到追求极致低价,再到如今的情绪价值消费和质价比(高品质+合理价格)。品牌需兼顾产品实用性与情感共鸣,才能赢得市场。

99.png

4. 理性、实用主义盛行,健康和数字消费理念向全年龄段渗透。

中青年消费者更青睐实用主义与可持续消费,环保、耐用、健康导向的产品需求上升。同时,数字化消费与健康管理理念向全年龄段扩展,推动智能穿戴、健康食品等品类增长。

5. 情绪价值需求高涨,驱动品牌创新,“IP+”营销升级

品牌通过IP联名、内容营销挖掘情绪价值,增强用户粘性。主要模式包括:

(1)IP+消费品牌

(2)IP+零售业态

比如,百联ZX、上海大悦城等引入二次元主题店铺,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
(3)IP+文旅融合
比如,山西文旅 ×《黑神话:悟空》、四川文旅 × 哪吒,结合地域文化提升吸引力。

6. 国货品牌加速全球化,探索海外新增量

在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货品牌加快海外布局,通过跨境电商、本土化运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

7. 在品类端,带来情绪价值、悦己价值和陪伴体验的品类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部分满足“悦己”“陪伴”需求的行业增长仍强劲,典型代表包括白酒、宠物食品和化妆品等。

(1)白酒:提供情绪价值。

目前,行业整合加速,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

头部品牌高度集中: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等高端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形成“强者恒强”格局。 

区域品牌差异化竞争:地方酒企(如今世缘、迎驾贡酒)通过深耕区域市场和文化特色实现差异化突围。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正在重新塑造白酒市场需求的新格局。在年轻人群中盛行的养生和保健观念,为具备健康属性的白酒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推动白酒产品从传统走向多元化、健康化的创新发展趋势。

(2)宠物食品:提供陪伴体验。

目前,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2023年我国宠物食品行业CR10仅为31.30%,低于美国(76.10%)和日本(85.30%)。

国产替代加速:国产品牌通过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对不同宠物食品的需求,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线上渠道竞争激烈: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线上渠道的市场份额争夺。

(3)化妆品:提供悦己价值。

目前,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本土品牌加速崛起:国际品牌如欧莱雅、雅诗兰黛在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凭借品牌影响力和研发能力吸引高净值消费者;本土品牌通过差异化策略在大众市场突围。

线上渠道竞争加剧,新锐品牌依托社交电商崛起:线上渠道贡献显著增长,抖音、小红书等成为新品牌主要宣传平台。

化妆品领域在上游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化妆品原料供应环节,因研发、技术和生产的门槛较高,形成了显著的行业壁垒,原料供应商在价格协商中拥有显著优势。

国货认可度持续提升助力国货品牌营收保持快速增长;天然有机与科技驱动成为核心趋势,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兴起。

8. 在零售业态端,消费者多渠道购物的行为偏好进一步加深

即时零售迎来快速增长,专业专卖店、超市在内的传统线下业态恢复不及预期。

(1)电商。

一方面,消费者对生鲜、日用品即时配送需求旺盛,即时零售迎来快速增长;同时,全渠道融合加速,主打性价比、社交电商进一步强化线上渗透。此外,以旧换新推动综合电商家电品类销量快速提升,也进一步推动了营收增长。尽管部分企业仍面临内卷和成本压力,但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和数字化升级,持续引领行业增长。

(2)百货购物中心。

消费结构性变化影响下,可选消费疲软、线上替代加速、成本压力、业态创新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了百货购物中心的营收增长。同时,消费者转向质价比渠道(如折扣店、社区团购),造成百货店流量和客单价下降。

(3)超市。

即时零售等新兴业态的竞争、消费习惯变迁导致传统商超客流流失。部分企业加快通过调改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体验,调改初期投入大。行业整体仍需在商品差异化、高毛利商品直采和全渠道融合上寻求突破。

(4)专业专卖店。

宏观经济疲软抑制消费需求、线上渠道冲击线下流量。同质化竞争下,行业面临电商平台价格竞争,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比价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