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痛点”到底在哪里?是刺激不够,还是刺激不到?

  • 来源:凯道咨询
  • 发布时间:2025-03-28 11:34
  • 3871 次阅读


2025年开年就被定义“消费元年”,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重点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一如既往的“高开高打”,只是对于如此的“大水漫灌”是否真能激活消费的新动能,从上到下都变得不再那么的笃定。

在前几轮强刺激之后,刺激政策的效果不可避免地会大打折扣。为此,刺激消费还得另辟蹊径,唯有找准消费新动能的激活密码,方能全面突围。

至于如何找到这一密码,当然还得从透析当下的消费现状入手。

首先必须要搞清的是,我国消费现状到底是啥样?

我国2023年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总和占GDP的比重为56%,如果将这一占比分别与美、日、德、韩四个发达经济和巴西、墨西哥、印度、印尼四个欠发达的经济体做横向对比。

就会发现,我国的消费总量在GDP中的占比确存在过低的问题。不但低于发达经济体,甚至还低于经济发展落后我国的欠发达经济体。

对此,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消费被严重的低估,即部分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调查未被充分计入,或是一些私人消费被算作企业成本而非个人消费(例如以企业名义购车、差旅、招待等)。

当然不排除这一因素,但相较于消费总量来说 ,上述低估部分占比还不足以导致消费总量这般“拉胯”。

为此,我们还是得从细分层面探究到底是谁拉了消费的“后腿”?

当将消费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后,再去与上述的八个国家做横向对比,会发现我国商品消费不但不再垫底,反而反超了美、日、德、韩,上升至第二梯队的行列。

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我国商品消费在GDP占比在15%+,而其它几个国家商品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情况分别是:

  • 印尼和印度的商品消费在GDP中占比接近25%,高于中国;

  • 墨西哥和巴西商品消费在GDP中占比高于15%,与中国持平;

  • 日本、德国、韩国商品消费在GDP中占比为10%+;低于中国;

  • 美国商品消费在GDP中占比低于10%,低于中国5%以上。

而在服务消费方面,我国的占比不但继续“垫底”,要远低于其它各国。

这一现象未免就有点撕裂,因为一般而言,越发达的经济体,商品消费占比应该越低,所以我国的商品消费超过发达经济体尚属正常,可在服务消费上,我国存在的显著差距就令人费解。

显而易见,是服务消费过低拖累我国整体的消费,那到底又是哪些具体的消费品类“不给力”哪?

当把消费进一步细化的到具体的品类,然后再与与世界平均值做对比,就精准地定位出我国消费的“洼地”。

从上表中能清晰地看到,我国在“医疗保健和社工”上的消费与世界平均值的差距最大,其次是“批发零售”、“房地产”、“行政国防和社保”。

对于其中的“房地产”的服务消费不如人意,有观点将其归因于按照成本法核算的虚拟住房服务价值,低估了个人住房的服务消费价值。

对于第一点倒是得到了印证,在2023年的“五普”中将“成本法”调整为“租金法”之后,GDP大增1.34万亿元,足见原来采用成本法虚拟出的“租金”已远低于市场化的真实租金。

对于“批发零售”、“医疗保障和社工”等其它消费项的偏低,更多的人习惯性的将其归因于价格水平过低所致。

对此,我们基于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将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消费价格指数(世界平均=100)列示如下:

从中清晰可见,我国七个可得商品价格指数分项数据里面有五个高于100,但七个服务价格分项指数中有六个低于100。

商品消费价格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消费价格却截然相反,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似乎合理地解释了我国整体商品消费高于多数国家,而整体的服务消费“垫底”的现状。

实则不然,与其它八国对比的是消费占GDP的比重,单纯采用绝对价格做对比分析就遗漏了一个核心要素——GDP。

为了规避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下面将绝对价格通过人均GDP进行标准化调整,得出相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与人均GDP之比),让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从调整后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欠发达经济体的相对价格指数偏高(红色多),四个发达经济体则偏低(蓝色多)。

具体到我国,无论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相对价格指数都普遍高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由此可见,消费价格并非导致消费偏低的“罪魁祸首”。

另外,我们在分项消费的横行对比中发现,我国与世界平均值差距较大的消费项,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换言之就是,当前存在的消费差距直接影响着老百姓可感可及的福祉。

为此,在当下刺激消费不但要以民生为着眼点,更要以全面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为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整体消费总量在GDP中占比过低,尚处于世界上消费较低的行列,在未来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整体消费偏低的根源在于服务消费的不足,商品消费总量基本符合世界平均的发展趋势,而服务消费有待大幅的提升。

为此,未来我国在刺激消费的大方向上,商品消费提升的核心在于提质;而服务消费提升的重点在于全面的扩维、提量。

刺激消费不能局限于单向的激励民众掏钱消费,而是要系统性地优化消费生态,从消费的收入支撑、预期改善、消费观念及模式的升级、消费意愿及行为培育等维度体系化地推进和优化。

另外,在消费政策不能一味地采取“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施策,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针对“医疗保健和社工”服务消费的严重不足,全面构建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充分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让“病有所治、老有所养”。

针对“房地产”服务消费价值偏低,在全面推进“止跌回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房屋租赁市场的完善和提升,在更好地满足“住”的同时,促进市场化租金的稳步回升,为消费和GDP的稳步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针对“行政国防和社保”方面的消费不足,要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范围、规范缴费基数和缴存比例,扩大并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降级,在增大补贴力度的同时,更要从休假制度、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扩充消费场景,引导和培养消费新风尚。

针对“教育”消费的不足则要“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大力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深入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改、推进各类人才的“分层培养”,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

……

总而言之,促进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收入增长、预期优化、配套完善、社会进步等维度全面推进;更要找准消费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促进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同步优化。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切勿单纯的将刺激消费视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而要将消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融入整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互促互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