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融入制造业的生态链条。在此过程中,人才成为了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通过对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多家智能制造业领军企业深入实地考察,勾勒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
什么是“紫领人才”?“紫领人才”正面临什么挑战?发展前景如何?
“紫领人才”: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
2025年1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下称《报告》)介绍,“紫领人才”,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对“紫领人才”进行了全面的画像,总结出其四大特征:
(1)一线工作场景:“紫领人才”主要活跃在生产一线,直接参与产品的制造与质量控制。
(2)创新与学习能力:他们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意愿,能够不断适应技术变革。
(3)广阔职业发展空间:“紫领人才”拥有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从技术员到班组长,再到管理层。
(4)高收入与社会地位:相较于传统工人,“紫领人才”享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重要作用:关键的技术力量和创新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将劳动群体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产生诸如‘紫领’这类新兴产业工人群体,这是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和挑战的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认为,“紫领”群体的兴起,最根本的表现是劳动者劳动禀赋、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必然带来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紫领人才”已成为关键的技术力量和创新驱动力,支撑着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和产业的深度转型。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中,“紫领人才”需求的增长尤为显著。
需求激增:未来十年“紫领人才”缺口巨大
《报告》分析,在人才需求数量方面,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的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在人才学历要求方面,“紫领”职位中对高中及以下的学历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大专的学历的需求较为稳定,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报告》预计,“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实现翻倍。
培养挑战:缺乏全面、系统的培训体系
发展以“紫领”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更是我国主动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但目前,对于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面临着一个尤为突出的挑战:即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培训体系。
这一困境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同样也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有所体现。这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作为时代的新兴需求,其培养标准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因此,传统的培养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其培养需求。
面对“紫领人才”的迫切需求,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和高校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资源,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发布实习实践机会、项目合作需求等信息,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技能高度匹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发展前景: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报告》指出,劳动力市场对兼具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凭借其承接工作内容革新的能力、在 AI 赋能中的优势以及在自动化与数智化浪潮中的抗替代性,正逐步成长为劳动力市场中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紫领人才”正以其独特的价值,引领制造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紫领人才”不仅将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