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2025年银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 发布时间:2025-01-09 10:17
  • 1686 次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银行业发展都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展望2025年,全球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显效,有助于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为银行业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环境。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的同时,受净息差下降等因素影响,经营业绩面临下行压力。为此,银行业既需要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金融服务供给,也需要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营质效。

2024年银行业发展回顾

2024年,面对全球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局面,以及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较好发展。银行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银行业做好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在信贷投放中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4年三季度末,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3.61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02万亿元。在贷款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涉农贷款等领域都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本外币绿色贷款、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分别比各项贷款高13.2、17.5、6.4个百分点;本外币涉农贷款同比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情况看,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439.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处于较低水平;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0.5%。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来看,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从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等指标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平稳。

2025年银行业经营环境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虽然全球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总体放缓,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恢复向好的态势将延续,为银行业发展提供机遇。2024年三季度以来,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部署,金融、发改、财政、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陆续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力度大甚至在部分领域超出市场预期,不仅着眼于短期稳增长、防风险,而且着眼于长期高质量发展。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已经出现企稳迹象。同时,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推进中仍然有足够的、新的政策工具储备,将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陆续推出实施。后续在政策持续发力作用下,预计政策效果将有更好的表现,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为银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金融政策为银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净息差处于历史低水平,后续仍然有下行压力。在国内银行业采用分业经营模式,对息差收入依赖度较高的情况下,稳定净息差对稳定商业银行经营至关重要。从更广的角度看,稳定银行净息差对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稳定宏观经济发展等都有着积极意义。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在引导银行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出台政策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以稳定银行净息差。在这方面,降低政策利率、降准、创新推出结构性政策工具、整治手工补息、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都有助于银行稳定净息差,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经营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速存在下行压力,对金融服务需求量的增长可能下行,进而对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有负面影响。银行业推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资产端定价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对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和稳定资产端价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防范压力。就2024年前三季度的情况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并处于较低水平,不良贷款余额波动,关注类贷款占比在三季度环比明显上升。这意味着,银行业虽然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但不良贷款率仍有反弹的压力,需要做好风险防范化解。

2025年银行业经营趋势

总体而言,推动经济持续恢复,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意味着货币政策实施中降息仍然是可行的政策选项。银行业资产端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而负债端降成本速度低于资产端,使得其不得不继续面临净息差下行压力。为此,出于稳定收入和利润,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考虑,银行业需要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压降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的缩减信用卡权益、调整信用卡营销策略、关闭自助设备预约取款、无卡取款或者刷脸取款等做法,就有发掘潜力节约成本支出的考虑。在银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多层次、多类型银行机构差异化发展特点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尤其是针对零售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数字化转型力度加大趋势更加明显。
大型商业银行规模扩大的特点更突出。2016年开始实施的去杠杆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有不同的影响,中小银行在去杠杆之前资产规模扩张快,在去杠杆过程中资产扩张速度放缓,大型商业银行则因为之前资产扩张速度慢仍然保持资产扩张的态势。尤其在应对疫情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过程中,大型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资产规模扩张明显。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1月至2024年10月,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39.3%提升至42.31%。考虑到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相对较高,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以及国家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等,大型商业银行仍然有可能维持相对较高的资产增速,总资产在商业银行中的占比继续提升,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的特点更加凸显。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在我国金融行业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机构数量占比较高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压力较大,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持续推进。2024年以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小银行改革与化险速度明显加快。据相关统计数据,2024年内对超过260家的中小银行进行了合并重组。在具体实施中包括合并、解散或者重组为其他银行旗下的分支机构等,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操作模式。随着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的继续推进,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金融机构在参与过程中也更加得心应手,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仍然有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后续改革化险工作推进的速度将可能更快。

银行业务发展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银行业面对净息差下行压力,通过发展零售业务来稳定资产端收益率和净息差。大型商业银行在发挥自身资金规模优势服务对公客户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抢占零售领域客户或者是服务下沉客户,从而增加了整个行业在零售领域的市场竞争压力。中小银行原本以服务零售客户为主,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经过三年多的深度调整,具备止跌回稳的基础,但止跌回稳仍然需要时间,对上下游的关联带动作用不足。目前,受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居民购房需求相对不足,导致房地产相关领域消费信贷需求不足。在需求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作为供给端为抢占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将更快速地予以推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等需要数字金融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从金融五篇大文章来看,发展数字金融本身有助于提高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发展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2022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2024年11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这些文件对银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并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后续也将推动银行业更好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发展和服务质量。

2025年银行业发展策略

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银行业需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空间,灵活应对挑战,强化风险管理,推进行业稳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在强化行业发展上,银行业需要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是行业内各家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继续推进形成多层次、差异化银行机构格局,还要围绕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客户体系、产品体系等方面多做工作,不断提高经营发展质效。面对数字化发展趋势,银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共识,在数字化转型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和对外金融服务质量。

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需要银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金融服务。2025年,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将产生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在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同时,要充分关注经济恢复过程中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做好居民消费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银行业要用好用足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结合财政政策发力支持的领域,“两新”“两重”领域等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支持。银行业不仅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还要发挥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为经济主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尤其是为外籍来华人员、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现金和非现金等多种支付结算服务。
在做好风险防控上,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银行业需要做好风险防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个银行业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较低水平,2024年关注类贷款占比提高明显,增大了防范不良贷款的压力。从具体业务领域看,信用卡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贷款防范压力较大,需要更多的关注。从机构类型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压力仍然较大,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在重点围绕贷款质量做好风险防控、服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的同时,对于金融诈骗多发尤其是电信诈骗多发的情况,银行业需要从内部业务授权、服务方式优化、在对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