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中央党校教授张占斌
  • 发布时间:2024-09-27 11:08
  • 459 次阅读


自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又作出了重要指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引起广泛热议,成为热词。

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其科学内涵又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于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其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实现要素配置、增长动力等深刻转型,新质生产力可为经济提供新引擎和推动力。其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呼唤。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应是经济强国,需强大且先进的生产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取得突破,推动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其三,是努力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呼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品质,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四,是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变化的情况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可突破技术“卡脖子”难题,掌握发展主动权,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也能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经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不足方面,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尚有不足,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偏小,高技术人才短缺。而优势在于,具有制度优势、大市场优势、产业配套优势以及人才综合优势,这些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把握好三点。其一,全力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这既涵盖能够开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又包含熟练掌控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二,充分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尤其要注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赋能生产,在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层面,既要补齐短板,又要拉长长板。重视通用技术,在产业层面需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规划布局未来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其三,精心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协同配合、同向共进。这就需要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竭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与痛点,促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利流动,并实现高效配置。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一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三是要围绕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四是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五是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六是要更高水平地扩大开放。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都至关重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牢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